一条延陵路横贯市区,历经数次拓宽、改造,见证了龙城的飞速发展。如今,在它的东端,一座崭新的高楼于葱葱绿荫间拔地而起。
市七院的这座新大楼,被列为我市重点惠民工程之一,内设急诊医学中心、健康管理中心、康复医学中心、老年医学中心及病房等,已在本月正式投入使用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始建于1946年,最早为戚墅堰铁路医院,2004年与原戚墅堰区人民医院整合为新的戚墅堰区人民医院,2008年升格为市属医院,2019年创成三级老年病医院,2020年成为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。近80年来,“七院人”紧抓时代机遇,完成了从企业医疗机构改制、与区级医院融合发展、升级为市级重点医院,再到三级老年病医院的华丽转身。
如今,随着新大楼的启用,拥有1000张床位的市七院将跃上新的平台,以更舒适的就诊环境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,擦亮“常有健康”名片,为区域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医疗保障,为社会的健康老龄化寻求最优解决方案。
成为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
在新大楼,急诊医学中心将原本散落在各个楼层的医技科室集中到1楼,医学检验、医学影像、急诊药房等被聚于同一区域内,24小时为急诊患者提供服务。同时,急救区域比原来扩大了3倍,卒中、胸痛和创伤三个区域各自对应专门的设施设备,使抢救成功率进一步得到提升。
本周二上午,吴先生在社区医院看病时突然晕倒在地,被救护车送往市七院抢救。120跟车医生判断其为脑梗,迅速与医院急诊医学中心联系。吴先生到医院时,卒中中心团队对病情已了然于心,做好了准备。经CT检查,被确诊为脑动脉栓塞后,吴先生被推入DSA室进行经皮穿刺脑动脉腔内取栓手术。手术仅耗时15分钟,吴先生的脑血栓便被取出,恢复了意识。
卒中抢救的每一秒,争的都是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愈后的生活质量。吴先生从发病到成功获救,全程耗时不到2个小时。正是由于抢救迅速,他在第二天就恢复了神经和语言功能,没有留下后遗症。
市七院南临京杭大运河,北靠沪宁城际铁路,东依沪宁高速,位于常州东部的交通枢纽,是急危重症抢救的重要堡垒。像吴先生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医院上演。
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市级综合性公立医院,市七院不断整合多学科力量,强化卒中中心、胸痛中心、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,组建多学科团队,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,实现高危因素的全程管理以及对急危重症的有效救治,大幅降低患者因为路途遥远而耽搁救治时机的发生概率。
敢打硬仗、能打硬仗的底气来源于医院不断精进的技术。近年来,市七院大力开展新的医疗技术,提升急危重症疑难病例的综合救治能力。医院老年医学科、骨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,先后成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,可常规开展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(STENT)、冠状动脉造影术、临时/永久起搏器植入等新技术、全脑血管造影术、颈外动脉栓塞术、经皮颅内动脉取栓术等医疗技术,大大提高了抢救患者的成功率。
如今,常州市医疗急救东部中心即将落户市七院。按照《“十四五”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规划》要求,市七院将进一步助力我市形成由政府主导、覆盖城乡、布局合理、服务优质、运行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体系。
探索老年病诊疗新模式
坐进宽敞的沙发,侧身一望,远处天如碧海、云似轻舟,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蜿蜒而来。
这方天地被框入连排的景观窗,似一幅悠远绵长的画卷,被装点在老年示范病房活动室的南墙上。
新大楼的15—17层是老年示范病房,全部按照“老年友好”标准设计,每一层都配备有无障碍厕所、浴室等设施,并开辟了一间1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室,既可俯瞰大运河,亦可畅情棋牌书画。每层东南拐角处还设有休闲区,绿植、书柜、小沙发配上采光窗,正是阅读小憩的好选择。
在老年病领域,市七院不仅设施焕新,理念更是领先。
针对老年人一体多病、多重用药等问题,市七院老年医学中心创造了一种新的诊疗模式——以“综合评估+团队诊疗”为核心流程,让患者一次就诊,同时接受多个专业、多位专家的协作诊疗,从而改变病情复杂患者就诊时需要奔波于不同的科室求医的问题,实现内科、外科等多科室、多治疗手段相互融合,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且便捷的诊疗服务。
90岁的何奶奶便是这种新模式的受益人之一。
一年前,何奶奶曾经历过一次手术,术后女儿严格按照医嘱给老人吃药,老人却越来越没有精神,几乎成天躺在床上。女儿虽不懂医,也觉得蹊跷,便带着老母亲再去复诊,跑了好几个科室,前前后后配了16种药,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。最终,经前来探病的儿子建议,一家人带着何奶奶来到市七院老年医学中心。
经检查,何奶奶血糖已低至4.33mmol/L,血压也只有90/60mmHg,自然没有胃口和力气。市七院老年老年综合科主任张丹解释:“老人已经90岁高龄,指标不可能,也不必要控制得像年轻人那样‘完美’,只需关注危险因素,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。我们通过综合评估和团队诊疗,将何奶奶的药调整到9种,同时与家属沟通,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关注老人的指标变化。”
如今,何奶奶会在儿女探望时乐呵呵地回话,心情好时也会去门口的小公园走上两圈,与一年前判若两人。
“除了疾病,老年人通常还伴有躯体功能、精神心理状态等问题。此外,家庭照护也影响着老人的生活质量。因此,给老年人看病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。”在张丹看来,不同于“以治病为核心”的传统诊疗模式,老年医学更偏向于“以病人为核心”。
为了更好地应对老年疾病,市七院一路砥砺前行。早在2018年,市七院就增挂常州市老年病医院的牌子,2019年建成三级老年病医院,2020年成为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,2021年获评常州首个国家级“老年友善医院”“老年友善示范单位”……
如今,新的老年示范病房,将成为医院又一个新的探索起点。
健康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
截至2021年底,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就已超过100万人,占户籍总人口的25.99%。常州已经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。
如何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挑战?作为全市唯一的老年病医院,市七院早已着手研究如何创建优质高效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。
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,市七院积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,突破“等疾病来了治”这一传统理念,向前延伸至“预防疾病发生”,向后延伸至“管理院外病情”,变被动为主动,将健康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,为居民提供集健康教育、预防保健、疾病诊治、功能康复、长期照护、安宁疗护“六位一体”的综合连续服务。
为适应这一发展方向,医院将新大楼2楼设为健康管理中心,为患者提供体检、报告解读、健康宣教的“一站式”健康管理服务。3楼则被打造成康复医学中心,面积4600平方米,包括了现代康复、中医康复和康复病房三大区域,方便集中开展神经康复、运动康复、心肺康复、言语康复及认知康复与治疗。
2021年5月,市七院与苏州大学共建常州老年病研究所,今年4月又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常州研究中心,成为常州市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员培训基地。
在市七院院长张艳的设想中,首先要以市七院(市老年病医院)为中心,与4家二级老年病医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老年医学科、基层医疗机构、医养结合机构等组成“1+4+N”的老年网络服务格局,再以这张网络为基础,积极推进“互联网+医疗”“互联网+护理”“互联网+养老”等服务,开通“云门诊”“药物指导”“线上问诊”等功能,通过线上线下相互融合,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健康需求,逐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。
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随着二期大楼的投入使用,市七院将以全新的面貌扬帆起航,以提升综合实力、强化专科特色为重点,争做常州老龄健康事业的“强力引擎”。
(记者 李青 通讯员 七轩)
标签:
豫狐网络 版权所有
声明: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!转载、摘编、复制请注明文章出处!
联系我们:920 891 263 @qq.com